
形态特征:
植株无叶,具肉质茎,肉质茎幼时球状,
以后逐渐呈圆柱形,质地柔嫩,表皮灰绿色,有密集的三角形或半球形、圆锥形疣突,形似佛像头部的螺形发旋。花生于植株上部的疣突中间,花冠呈平展的浅碟状,五裂,淡黄色至黄绿色,上有深紫色斑点。

生长环境:
佛头玉原非洲南部,分布于南非、纳米比亚等地, [5] 宜温暖、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,要求通风良好,稍耐半阴,耐干旱,忌土壤过于潮湿。不耐寒,也怕酷热,在冬季温暖、夏季凉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。夏季高温时植株呈休眠或半休眠状态,肉质茎虽然不再生长,但有花朵陆续开放。
分布范围:
南非(北开普省,里希特斯韦特,那马夸兰,从Sendelingsdrift至Garies)和纳米比亚。佛头玉在原产地较常见,以Bushmanland西部的石英山地尤为多见。

主要价 值:
佛头玉株形奇特,色彩素雅。适合作收集栽培。家庭可用小盆栽种,点缀光线明亮、通风良好的几案、窗台等处,效果独特。
繁殖培育:
佛头玉的繁殖可切取旁生的幼株进行扦插,若无幼株,可将植株的上部切下,晾5~7天,插于粗沙或蛭石中,下部仍留在原土中,用不了多久,就会萌生许多小植株,等它们长得稍大一些后,再取下进行扦插。对于群生的植株也可结合换盆进行分株。如果能采集到种子,还可用播种法繁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