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形态特征:
多年生草本;茎上部缠绕,下部直立,高达35厘米;根部丛生,肉质;茎部单独,曲折,近基部无叶,具微毛。
叶直立展开,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0.9-4厘米,在中间最宽处4-12毫米,顶端急尖或短渐尖,叶面及叶柄具微柔毛,叶背除中脉外无毛,边缘略为反卷。
聚伞花序近无梗,少花;花梗长约1厘米,具微毛;花萼裂片狭披针形,长5毫米;花冠长约3厘米,近圆形,花冠筒近圆筒状,直径约4.5毫米,花冠喉部略为膨大,裂片舌状长圆形,内面具微毛,与花冠筒等长,长1.2厘米;副花冠杯状,外轮裂片三角形,内轮狭线形,顶端略为膨大,钝形,无毛,比外轮长两倍;花粉块斜卵圆形,花粉块柄平展,着粉腺菱形,比花粉块小4倍。花期5月。

生长环境:
喜温暖湿润的环境,怕高温,30℃以上生长发育停止。怕强光暴晒,烈日下容易枯死,比较耐寒在-17℃能安全越冬。低温条件下也能发芽、生根。在阴湿的条件下生长良好,喜肥沃疏松、含有丰富腐殖质土壤,砂质土壤中生长良好。低涝地、黏壤、土质坚实、排水不良、土壤含腐殖质少。瘠薄的土壤生长不好。

分布范围:
产于中国四川、贵州、云南丽江和昆明大普吉。生长于海拔1000-2300米的山地石罅中。
主要价值:
根入药,治癞疮。 有补气益血、生津、补脾胃的作用。适于小儿夏季久热不退、饮食不振、肺虚、咳嗽、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小儿病后体弱无力、自汗、盗汗、口平等症。
病虫防治:
病害
常见病害有花叶病、叶斑病、根腐病等等。花叶病是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的病毒病的一种。发病后叶片皱缩,出现斑驳状花叶。
防治措施:收获后彻底清理枯枝残体,集中烧毁。严格实行轮作,不宜重茬。发病初期喷1:1:100波尔多液,每10天1次,连续2-3次,发病严重时,喷50%多菌灵500-1000倍液,或70%托布津800倍液,7-10天1次,连喷2-3次。根腐病发病初期,先由须根变褐腐烂,逐渐向主根蔓延。
虫害
虫害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、地老虎、蝼蛄、金针虫等,地下害虫危害主要表现有,地下根茎出现啃食洞,植株瘦弱甚至死亡。轻则减产,重者甚至颗粒无收。
防治措施:施用的粪肥要充分腐熟,最好用高温堆肥。灯光诱杀成虫。田间发生期用90%敌百虫1000倍或50%E605乳油1000倍或75%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,也可用40%的速灭杀丁乳剂2ml装的速灭杀丁5-6支,对水45千克均匀地喷在幼苗植株上及其基部周围土壤上。毒饵诱杀,用25-30克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毒饵,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诱杀。
草害
在栽种前15天可用灭生型除草剂对田间进行处理。栽后主要以人工除草为主,以免伤害幼苗。